如果臺風來襲,海參養殖戶怎么應對? |
出處:參度思維 作者:王焱平 水產養殖網 2019-08-11 11:08:00 |
近幾天,在央視新聞及各大視頻直播平臺中被刷屏最多的當屬臺風“利奇馬”?粗戏剿a同行們的池塘,被這匹烈馬踐踏過后的慘狀,我們搞海參養殖的朋友們是否換位思考過?如果,咱們的海參主產區,臺風來襲。大家該如何應對?   以下內容,咱們分別通過【風、雨、雷、電】幾個不同的視角,來一起剖析、總結一下,【臺風】帶給海參養殖的影響。   一.我們把“風”拆分為三部分來看: 1. 首先是“風前”:經歷過以往臺風天氣的朋友們都感受過,每當臺風來襲的前兆,大多是伴隨著連續幾日的高溫悶熱天氣。此階段的水溫上升較快,且多伴隨著“低氣壓”、水面相比平時更安靜的狀態出現。此階段的參圈下風頭角落里容易出現,較小較粘的碎泡沫上浮現象。夜晚尋圈時,常常會發現魚蝦蟹愛靠邊,在淺水區活動的現象。苗場的朋友們在這樣的天氣下,會發現參苗突然變得慢料,且伸展變差;之前狀態不好的苗場會發覺池壁苗增多。此階段也是人為管理手段提前介入的最好時機。參圈角度,如有好水條件的地區,可以適當交換新鮮水源。沒有上水條件的,應該注重及時開啟攪水設備,并注意修補圈內的微生物平衡系統,預防倒藻水變的發生。遮陽網需要及時回收加固,防止不翼而飛。閘門板及圍網、網袖等需要重新檢修。苗室角度,應提前安排好換水及倒池子的時間表。注重控料,嚴防車間內水質惡化污染。提前的弧菌、重金屬等有害指標處理要及時高效。備用風機的調試,應急發電機組的試車,備用油箱的加注,室內外纜線以及篷布的加固保養等相關細節工作,一定要提前過一遍。且提前做好應急方案。 2. 其次是“風中”:當大風真正來臨的時候,最直觀的改變是氣壓和氣溫的驟變。體現在咱們海參圈的現象是,水表層溫度下降,而底層溫度不變。形成自然的“底熱”現象。此階段,還并沒有演變到“缺氧”那一步,但是隨著烏云遮日,光照度的減弱。一部分藻類開始喪失之前的溶解氧“產量”。在溶解氧量變化的過程中,圈底及水中的微生物結構也在悄無聲息的改變著。圈底的一部分微生物及營養鹽隨著氣壓的提升而被釋放到了水體中,原本相對平衡穩定的厭氧微生物+耗氧微生物的比例被打破。由于營養鹽的變化而改變組成后的微生物系統被重新再次改變。其代謝產物的變動,誘發了新一輪藻種“革新”的開始。在這一整套過程中,我們能看到的是,溶解氧的變動和水色的變化?床坏降氖,礁內海參的應激反應和微生物系統的最終走向。體現在育苗場的現象是,參苗不愛活動,且體色相對發暗,刺尖內縮,氧泡翻起后久而不散。此階段通常建議停料或少喂,以抗應激防水變,補菌,調氧閥門,為主要工作重點。 3. 再次是“風后”:臺風的發展歷程,多半是先風后雨。少數是風后轉晴。無論哪種走向,都是對于“風前”工作是否做到位的考試結果。如發現較明顯的水質突變,參苗狀態不良等現象,切忌亂投亂用。仔細分析后,找準原因再做決定。   二.我們把“雨”拆分為三部分來看:詳見往期內容《參圈高溫期管理攻略---“雨”》篇介紹。
一、高溫期的“雨前”管理重點:   一提到下雨前,大家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潮濕,悶熱,陰天,氣壓低;那此時有沒有人去考慮過,參圈內,海參,對蝦,小魚,藻類,微生物它們之間的感受?其實,在我們人類已經感受到呼吸憋悶的時候,水里面的生物體們,往往會比我們更早一步對于天氣的變化做出反應。這就像我們春秋兩季海參大量攝食的時候,當某一天,海參突然從滿灘都是,變成一個都看不到的時候,有經驗的管理者都知道,這是要變天了。如果聽到這期節目的您,曾經從事過單細胞藻類培養的工作,你一定知道,陰天或者天氣突變的日子里,對于藻類接種及擴培的影響還是挺大的。因為光照度和氣壓的突變,會導致藻類的增殖分裂速率產生影響。如果您之前從事過對蝦的精養殖模式,或者海參高密度保苗工作,在下雨前,水生動物的攝食量是明顯下降的。列舉這幾個例子的意義是想告訴大家,海參圈內,水體中,所有的水生生物,對于天氣的變化,都是敏感的。都是敏感于我們人類的。所以,在下雨前,我們參圈管理者們,就應該提前做好“未雨綢繆”的預防性工作。 1. 雨前的【底質】處理關鍵點:以降低底層耗氧因素為重點。之前圈底所產生的爛草,死藻等耗氧性物質,最好通過微生物益生菌系統無害化處理。如果時間上來不及,應該選擇刺激性小,副產物無毒無害的氧化劑類產品,做應急處理。(可選擇正經的高鐵酸鹽類、正經的過硫酸氫鉀類都可以)。但要避免使用參假的底改類產品,會產生大量余氯,反而會使圈底環境適得其反。 2. 雨前的【水質】處理關鍵點:以求“水活”、“水穩”為管理重點!八睢卑瑤讓雍x:首先,是要提供充足的“物理活性”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活水增氧攪水等機械增氧設備。目的在于,更好的制造并形成參圈內的“水體流動性”。達到“流水不腐”的效果。讓水體產生流動性的意義在于,為圈內藻類,微生物系統,提供更舒適的生存條件。也是預防倒藻,倒菌的一個前提手段。其次,讓圈水形成“生物活性”,藻類在白天黑夜間的交疊過程中,在水體內是運動的,這種看似無形的運動,最終體現是“化作有形”的水體環境的基礎“動能”的產生。它們所制造出的“上下動力勢能”而引發自然水體的“上下對流”,最終形成圈水之間的打破分層現象的“生態活力”!八”的意義在于,下雨前,我們要維護好,原有健康的藻相以及菌相,防止在下雨后出現較明顯的:水紅、水黑、老綠水等水質突變的發生。所以,雨前對于圈水的工作重點,應該是,多開啟設備攪水,活水,提肥保藻,補充多樣性復合益生菌為主。 3. 雨前的【網箱】處理關鍵點:以“清理網箱壁”增強網箱內水體“通透性”為重點。近幾年隨著網箱的大面積入圈模式的開啟,無形中為我們參圈的管理工作,增添了不少的作業量。網箱模式的成敗,高溫入伏后的操作管理,至關重要。高溫期時的雨季,正是考量網箱管理者們水平高低的關鍵所在。通過機械設備“呲箱”或者是人工手段清理,想法設法讓網箱內水環境,更同步于參圈水體環境,對于箱內的海參苗的“成活率以及長勢”,顯得格外有意義。這也是預防雨后,局部網箱內,水紅,水黑,參苗化皮,爛眼等損失的“有效預防手段”。 4. 雨前的【水位】處理關鍵點:以安全范圍下的“最低水位”為宜,核心目的“千方百計,保障底層不缺氧”。因為我們之前的節目介紹過,水位越深,底層水壓越大,相對于能溶入到底層溶解氧量越小。 5. 雨前的【遮陽網】處理關鍵點:提前看好天氣預報,如果連續三天以上陰雨天氣,要考慮及時“收網”。除了下雨會導致遮陽網系統稱重負擔增強,對于土建設施造成破壞以外;還要考慮伴隨雨天的低氣壓,和遮陽網對于風力的阻擋因素,而形成對于參圈底部環境的間接隱形危害。 二.高溫期的“雨中”管理重點:   每當下雨的日子里,當雨水落在臉上的時候,我們的體感,會明顯覺得雨滴是涼的冷的。同樣當雨水下到咱們的參圈里以后,表層的水溫經過雨水的堆積以后,也會變得低于圈底的水溫。這會形成圈里水體的自然分層現象。由于雨水組成幾乎是淡水,密度低于參圈內海水。在參圈表面很難產生與底層水體的交融和對流。所以會形成下雨時的“參圈底熱”現象。由于“上涼下熱”會導致水體分層,無法對流,圈底部的二氧化碳等氣體不能順利排出,同樣新鮮的溶解氧也無法充盈底層環境,造成缺氧現象的發生。這也正是很多老一輩養參人常說的“雨天封氧”現象的理論依據。那么“雨中”時候,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1. 當雨滴落下時,我們圈里要“火力全開”:對于有條件,有設備的參圈,此時該開底氧的開底氧;該呲水的呲水;該開水車的開水車;該開井泵的開井泵;該制冷的盡快制冷。。?傊粋原則:打破水體分層,提升溶解氧量,保住底溫別高于表溫。對于沒有電力設備條件的參圈,建議提前為拍子或船上,裝配好“呲水活水”尾掛設備。如果真就是什么外力設備都沒有的參圈,此時建議管理者,玩好閘門的進排水環節。后半夜,可以考慮投入“增氧類藥物”作為臨時應急性補救措施。 2. 不要為了“保鹽度”而失去對于溶解氧的守護。歷年的實際總結告訴我們,很多朋友,總會擔心低鹽度,會直接導致海參致死。如果您是懷揣著此類想法的人,不妨可以打聽一下,你養殖區周邊,做海參加工廠的朋友們。當一只完整的海參,直接被投入到相對低溫的淡水后,會不會馬上死亡融化?同樣的這只海參,如果把它放到裝海水的小塑料袋里,死亡和自融的時間絕對要快于放到低溫淡水里的那只海參。很顯然,導致海參快速死亡的主要因素,是“溶解氧+水溫”共同決定的。不要因為下雨了,而不敢動水;同樣也不要一味的只考慮動水,而忽略了外潮溝的泄洪,低溶氧等因素?傊痪湓,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希望大家靈活運用、把握。 三.高溫期的“雨后”管理重點:   往往雨過天晴后的海參圈,才是真正容易被我們的眼睛“切實看到”的結果;(例如飄參、水紅、泡沫多、水發粘等等)。但又有多少圈主能夠真正理解,這只是之前,對于自己參圈管理工作沒做到位的一種“后續反應結果”的呈現。往往很多人是因為親眼看到了事情結果的發生,而才去選擇“因為看見而相信”;養殖水平相對高一些的少數人,是因為之前就相信了科學、生態的管理模式,從而衍生出了,“由于相信,而看到”的一個好的、穩定的“雨后”結果。 1. 雨后“水變”先別急,找準根源再行動。通常雨后的水變原因是分為幾種情況的:有的是因為“倒藻水變”;有的是因為“轉藻水變”;還有的是因為“倒菌水變”;還有的是因為“轉菌水變”。具體情況,要提前有針對性的去檢測,分析。找準問題的實質,再去制定處理方案。絕對不要盲目亂投醫,亂用藥。因為忙亂之后的代價可能會造成新一輪,更嚴重的次生損失。 2. 降水位,增底氧,防底熱的思路要貫徹始終。不是說雨停了,就不會有問題發生了。十幾年的經歷告訴我,往往雨停了,才是大問題即將發生的序幕。排淡;降水位;增氧攪水;底質修復;提肥保藻;抑菌補菌;重調透明度;針對性解毒等等工作,都需要我們在雨后及時結合實際情況,而再跟進。
三.我們把“雷、電”對于海參養殖的影響歸納為如下幾點: 1. 打雷閃電,大多伴隨著強對流天氣的開始。雷電是雷雨云中的放電現象。形成雷雨云一般要具備兩個條件,充足的水汽和劇烈的對流運動。由于臺風前期的低壓悶熱,空氣潮濕度增強;加上起風后的強對流運動夾帶著大量繁雜的顆粒性物質,升入空中。形成陰陽電荷對撞,在空中產生較強電壓、電流的過程。其實并不是打雷或者閃電會對我們水底部的海參造成多大的直接影響。而是在雷電交加的同時,氣壓、氣溫等因素經過強對流的影響,夾雜著雨水的落下,也同時影響著我們參圈底部的周遭環境。這其中容易被影響到的因素包括:水溫的變動,水體對流的改變,鹽度的變化,和PH值,溶解氧變動等等。所以最終呈現在我們養殖者面前的是,雷雨大風降水之時,俗稱的應激反應會格外明顯。這其中的應激反應的誘發因素已經不是單單的某一種原因導致了。 2. “雷電”對于咱們養殖場設施及人員安全的影響一定要提高警惕。從歷年的生產實踐中遇到的情況來看,雷雨天是“變壓器”,“室外纜線”,“配電箱”,“磨料間”等問題頻發的重點場所。在此,奉勸哪些平日里,一些電力機械設備愛“對付著用”的朋友們,如果您的育苗場,平時磨餌料的時候都容易漏電打人,此階段要格外重視【用電安全】。如在雷雨天遇到停電,跳閘,漏電,缺相,等情況,切忌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盲目自行處理。有人在就有一切,人不在擁有一切又有何用!與養殖比起來,人身安全永遠都是頭等大事。    以下,總結幾點溫馨提示,愿我們今年的海參養殖者,都能“順利平安,渡此雷劫”: 1. 風前雨后,重圈底;攪水打氧,產量增。 2. 大雨之后,快排淡;外溝潮水,盤算換。 3. 雨后水變,重解毒;紅水黑水,菌調控。   結語:2019年海參養殖的危險期,走到今天,已然行程過半。放眼望去,歷年的養殖經歷。今年的海參養殖者們,已經成長進步了很多;無論是思維認知上的提升,還是對于科學養殖的理解。大家的努力和改變都在推進著我們的海參產業,向著更高效的水平前行。對于今秋的,“這匹烈馬臺風”,我由衷的希望它只會給我們海參主產區帶來涼爽的愜意。而至于那些夾雜著破壞性的惡劣影響的因素,我更希望它們“取道南下”,去我們的鄰國RB,走走看看。 以上,就是今天這期節目的全部內容,再次感謝一直以來,關心,關注著【參度思維】的好朋友們。有你們的陪伴,會讓我們的海參產業更加堅定的發展下去。
長按下方二維碼  歡迎與/作者:王焱平/交流
參度思維 王焱平 贊賞讓每一篇原創文章更有意義 鐘意作者 2 人喜歡
閱讀 372  在看3 寫留言 (本文已被瀏覽 40866 次) |
|
|
|
文章分類 |
|
|
|
|